查看原文
其他

当孩子近距离面对悲剧的时候,学校能做些什么? | 头条


“世外”惨案发生后,整个社会都处于震惊中,民众自发组织各种悼念活动。在深深沉浸这个悲剧中的同时,部分民众开始批评学校的“不作为”。我们也特别想追问的是:学校在突发事件面前,为什么总是处于被动,没有一套系统的应急方案。学校究竟应该怎么做,才算恰如其分,处置得当呢?




“世外”惨案发生后,有一位自称在现场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的家长发了一篇推文,大意如下:


“两位只比他们小一岁的四年级的同校学生,刚刚受难,他们的家长,刚刚惨遭厄运,就在一百米不到的学校门口!我们还应该继续载歌载舞庆祝吗?”


“......我和一些家长建议校方典礼改期作为对受难家庭的致意,也便于校方集中精力处理突发事故。或者在毕业典礼上减少欢庆气氛,告诉这些即将迈入中学的孩子们刚刚发生的惨案,并默哀少刻,向受难同学和家庭致意。”


“然而,毕业典礼如期按计划举行,正副校长和家委代表轮流致辞,只字不提刚发生的惨案。各种发言结束后,舞台上响起欢快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this is the best day of my life’,孩子们开始T台走秀。 看着他们脸上闪耀着青春的光芒,我实在忍不住,哭了出来。 ”

......


这位家长内心的愤怒和伤感甚至于哭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出于一个母亲纯粹的爱,以及对生命的怜悯之心,或者说同理心。谁说下一次不是自己的亲人和孩子遇到伤害呢?


那时候,学校和社会也会用相同的“方式”,用理性化和程序化来应对吗?因此她发了长文,既有对校方的批评,也有对大环境的焦虑,对自身及子女未来前景的焦虑。


我们也不妨从学校角度看,学校为什么要让典礼继续,而不是迅速反应:


如果学校校长或老师在毕业典礼中途,宣布取消庆典,或者延后,并告诉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刚刚学校大门口发生了惨案,要做紧急撤离疏散,或者防控措施,整个学校如临大敌,毕业典礼欢乐的氛围被打断,而孩子们却在惶恐不安,惊慌失措的状态下撤离校园,甚至有的孩子一辈子都有阴影和不安,他们未来对社会的理解会怎样?会不会一生都陷入这种惊惧中呢?

 


因此,学校将毕业典礼尽量延续,也算得上临危不乱,有效控场。一来不影响孩子们对母校的美好回忆,二来也留出时间给公安干警排查现场。


不过我们想探讨的重心是,为什么学校在突发事件面前,总是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局面,总是遭到社会大众批评,拿不出一套系统方案。我们学校究竟应该怎么做,才算恰如其分,处置得当呢?


或许,学校应该以最合适的方式,第一时间告诉孩子们


其实,谁都不喜欢负能量,谁都不愿意听到坏消息,包括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我们应该理解有些事情不宜张扬的原因,但不能成为让孩子活在真空的借口,孩子需要知道世界上每天都有喜怒哀乐的事情。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有这些事情,学校应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在这个方面,丹麦就做得不错,学校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主张给孩子情绪教育,生活中不止有快乐,而且还有悲伤、愤怒等情绪。



丹麦学校面对惨案这样处理



丹麦学校有一个全国性的同理心项目“Step by Step”——过程中,他们会看到带有不同情绪表情的图片,包括悲伤、恐惧、愤怒、沮丧和快乐,然后一起探讨看图感受,用尽可能具体的语言进行描绘,既要对别人的情绪进行叙述,也要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过,这个项目不会要求孩子们对图片内容做出判断或评价,而是专注识别,让他们明白,任何情绪都值得尊重和理解。当孩子对情绪有感性认识后,就可以更进一步。在一个名为“CAT-kit”的明星项目中,孩子们会通过不同的小道具,训练自己判断情绪的不同强度。


例如,通过贴贴纸的方式,将面部表情和不同程度的形容词对应起来。或是通过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所理解的各种情绪。这个项目,会让孩子对情感更加敏锐,准确捕捉到别人的想法,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伴随创伤事件而产生的不安、困惑和恐惧的情绪,无论孩子们是否直接经历过灾难,灾难在他们身上的表现都会更加明显,尤其是创伤事件多次在媒体通过图片影像等不断传播。而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心理创伤,正确的支持和安慰也能让他们恢复得更快。

 



美国学校面对惨案这样处理



洛杉矶枪击血案震动世界,一名美高学生记录下了当时学校的应对。


案发后第一时间,校园里每一位师生都收到了学校发来的警报短信;校方群发邮件给家长告知学校目前安全(妈妈在国内正是看到学校邮件后立马与我联系了解情况并做安慰),已经启动紧急状况预案及保证对全体负责的承诺。


学校采取一系列安保措施:


图书馆提前关闭、所有需要外出训练的运动队伍临时暂停或改为校内训练,当天傍晚开始,我们被禁止夜间走出宿舍、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召集全体师生集中到紧急避难地(之前有演练)、学校的安保人员24小时加强巡逻。


第二天,校长亲自发邮件告知枪击案中有位遇难者正是我校一位女生的父亲,希望大家携手共渡。我们师生集合在学校剧院中心举行一个简短的悼念仪式。


学校的医疗中心向每一位需要的学生开放接受心理咨询。由于我刚经历了外婆去世,学校老师还专门与我谈心安慰我......


我开始感激在这里求学所经历的一切!人生有许多苦痛与磨难或许我们无法避免,但在这个过程中周边人给予的抚慰与正能量将温暖我们前行。正如我们的校长所说:我们是一个家庭社区。我们心手相连,一起共同分享彼此的喜悦、承担彼此的痛苦!”。


美国学校快速应对危机的策略图(绿色箭头代表是,红色箭头代表否)


美国可能是全世界预防突发危机时最有条不紊的国家。


美国学校都要设置危机教育课程,预防突发危机发生和减轻突发危机后果,做好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以俄亥俄州奥特本学院为例。当地警方一直在采取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威胁评估队每两周与学生们交流一次,与他们讨论任何问题,比如愤怒情绪调理以及精神健康问题,希望籍此可以在潜在危险演变为问题之前即可发现。


还包括每年面向学生、教职工、行政管理人员举办若干次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处置类似事件的方法,演示如何逃跑、躲藏、设置障碍物等,以及在没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攻击行凶者。


经过充分危机应对教育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就有可能将获得的相关知识转化为自动执行的程序,从而顺利渡过危机,减少恐慌和焦虑感。


特别是教职工,美国的学校对教职员工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化的常规训练,至少每年为教职员工提供一次危机应对培训,会为缺席的员工提供补偿教育;每年还检查一次危机应对计划与程序,以使学校所有员工熟悉危机应对预案;定期性地(每8到10周)提醒员工危机反应的信号或者标示。


这套应急机制的合理之处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首先,机制会为各方创设完备的突发危机应对沟通方式,采用统一的危机应对术语体系,保证学校教职员工与危机应对者的术语一致,使学校的各类人员都能够无障碍地理解相关命令。


《纽约客》曾这样描述俄亥俄州沙登中学遇到校园枪击案时的情景:“孩子们在餐厅内边跑边喊‘一级防范’!有些人藏在老师休息室;他们用钢琴顶住门。


还有人打开学校的有线广播系统,告诉大家怎么做,不过,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学生们跑进教室,躲在书桌下;老师们把门锁上,关了灯。”孩子们口中的“一级防范”就是应对校园枪击危机的术语。


其次,机制还会设立多种内部与外部沟通的方式。危机发生时,电脑、内部通讯系统、电话、甚至手机都可能无法正常使用,因此应该设置尽可能多的沟通方式,确保学校拥有较为充足的通讯设施,相关人士能够容易地接触到类似设施;保证学校的通讯设施与危机应对部门的通讯装置相兼容,不会影响或者干扰危机应对部门的通讯装置。


最后,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为了能够充分的保障安全,很多学校会配置能实时监控的闭路电视系统,有一些学校会收集学生指纹以便在食堂和图书馆运用这项生物鉴别系统,甚至还有十所学校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


危机发生时,学校可以根据情况,用书信或者电话的形式通知学生家长:利用电话、电子函件、社区联络员、媒体简报的方式通知社区;任命学校信息发言人,以便使各方准确而及时地得到各种信息。




德国学校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一架德国飞机在飞往西班牙的途中,于法国上空坠毁,机上150人全部遇难。据报道,遇难者当中,有16名中学生和两位老师。


这些师生皆来自德国小城哈尔滕。哈尔腾市长在全校师生面前第一时间说:“这是我们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孩子们所在的学校,又是如何应对这一灾难与噩耗的呢?从报道中,可以解到一些与我们不大相同的处理方式。


一是这所名为约瑟夫·科尼西的中学周二停课一天,学校周围摆满了鲜花和蜡烛以表达悲痛之情。学校的一张乒乓球桌上也摆满了哀悼的蜡烛,还有一百多人聚集在中学前,不少中学生拥抱痛哭。让学生在身边的灾难中体味悲痛,寄托哀思,表达思念,这既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也是生命教育最本质和内在的形式。


二是学校周三重新开放时并没有安排上课,而是让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处理和平复自己哀伤的情绪。给哀伤的情绪一段时间弥合,而不是急于恢复正常,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心理必要的适应期,可以说符合人的情感需要,也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


三是该镇还有另外一队学生本来也要搭乘这架飞机,仅仅因为其他原因未乘而幸免于难。对此,来自汉堡的15岁中学生克拉拉说,发生事故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遇难的也有可能是我们。


这位15岁的学生所代表的这些侥幸者发出的感慨,超脱于个人生死之外,所思考的视野不狭窄,既感同身受,又让人刻骨铭心。




我们的启发



一是发生天灾人祸之后,学校一定不要掩盖事实和蒙骗学生,应该通过最合适的方式,让他们通过身边的生命突然离去这样惨痛的事实感悟人生,并进行生动有效的生命教育。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要急于恢复正常秩序,进行教学、读书和上课。我们常常在天灾人祸之后迅速恢复上课,确保正常教学,甚至以此为成绩进行炫耀,其实可能会适得其反。学校应该给社会和家庭留下一个沉思的缓冲空间。


学生从巨大的悲伤到恢复正常并不容易,我们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平缓的过渡时期,同时要让他们有适度、适当的情感宣泄,这有利于身心健康。一个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特定情境自由大笑,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悲伤和哀惋的表达,这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三是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引导学生面对每一次灾难都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提高他们对人生更高境界的认知。这样的对比无关高低,尽管国情不同,人种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爱人、爱己、爱生命的情感应该是共通的,这些情感的凝练、提升,辐射和浸润都有助于使人更美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悼念逝者。我们祈求老天,祈求这样的灾难不要发生,更不要降临到孩子身上,希望上海还是我们的小孩过马路也不怕、人多也不怕、走夜路也不怕的模样。


我们更迫切地期待,学校和社会能够合力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预防和应急方案,填补安全防护工作的空白,让悲剧不再重演。


  相关文章  

杂志| 建设一所有安全感的学校

英国一名学生遭遇校园霸凌,校长是这么处理的

痛心!陕西米脂初中生9死10伤,校园突发安全事件该如何防范和应对?


来源 | 腾讯今日话题、FS美高平台、少年商学院、博雅小学堂、 iKids

责编 | 陶小玮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